“当对方球员站在球门前,假设你是守门员,面对对方即将射来的点球,你会选择扑向哪边?”
“而如果你是那个射手,你又会把球射向哪边?”
这是博弈论里的一个关于选择的有趣讨论,它探究人们做出不同选择时的逻辑。这也是M对经济学感兴趣的起源——是的,他对于经济学的热情,并不是为了将来发大财,而是为了辅佐他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小到父亲为什么会对美国存在明显的偏见,大到加纳这个非洲国家为什么能够特立独行,免受“资源诅咒”。
也正因此,在M的定义里,成功的大学经历也必然不是为了学业完结时拿到的那一纸证书,而是关于学会如何更好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UCSD的第一年,M能选择的专业课比较有限,所以决定尝试转学。但做出这个决定对他来讲并不容易,他很多次提及自己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在UCSD所得到的帮助,言语中满是感激:“刚入学的时候,我在学校的线上资讯中心问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很蠢,(M自嘲自己提的问题“蠢”,但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每个新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老师们都会耐心帮我解答;学校的教授们对于授课充满激情,Lindenberger教授在个人财务管理课堂上安排的“善意时刻”,让我学到超越知识本身的东西,受益终身。”
相比之下,M不愿多说自己做过什么。在不断的挖掘下我们得知,M长期出没在学校的知识讨论平台,为其他同学们讲解经济学里难懂的概念;看到同学遭受歧视,在人际关系上四面楚歌,M挺身而出为同学鸣不平;周末和假期,他经常出现在社会救助站,为无家可归的人准备午餐;他关注世界贫困,希望从经济多样性、政治制度、公民社会等方面探究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平等。
虽然M来到3小时的时间比同期的其他同学晚一些,但这短短的几个月,他的纯粹和真实足以让他闪闪发光。
他拥有纯粹的善良,时刻准备着把自己所拥有的拿出来,只要能给予他人最切实的帮助;他坚持着对世界与自我的诚实,敢于直面自己对于人性和未来的不确定;但他对于专业的初心,坚定而温暖,希望未来能将经济学的理论更多应用于现实,解决人类世界的复杂问题。
在M身上,你看不到精英教育衍生出来的利己主义,也没有为了申请材料“更好看”才去帮助他人的功利心。相反我看到的是他对自己的负责,对身边人的帮助,以及对更大群体的关注。
在为M申请转学的整个过程中,3小时的老师们都是通过微信或电话与M沟通,至今我们还未曾谋面。但伴随着沟通的深入,M所表现出来的守时、尊重和谦逊,让我们很快成为了彼此信任的默契伙伴。
作为申请导师,我们全力帮助M在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但那份来自CMU的5.20大礼,说到底源于M对自己、以及自己做出的每个选择的负责态度。
如果你是一个守门员,面对即将射来的点球,有没有想过,你会选择扑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