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美丽的后知后觉。
2020年12月23日,晚上十点,我上下滑动着why school文书,里面有初学数学建模的激情、数学竞赛获奖的欣喜,也有对纽大柯朗数学院的敬仰、对曼哈顿的向往。然而十个申纽大数学的学生,有九个半都会这么写,如果我是招生官,我会从中选择这篇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我突然迷茫了,又有点慌乱。我怕的不是在最后几天熬夜重写所有文书,而是申请季结束后错失梦校的悔恨,怕对不起三年来在标化、GPA、活动上拼尽全力的自己。
那一刻,我有了推倒一切重新来过的勇气。
最好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三小时留学。
第二天早上我去体验了著名的“三小时素材挖掘”。
印象中,老师脸上的笑端庄亲和。
原定的三小时的谈话聊完活动已经过去四个小时,可看上去老师还没决定主文书的内容。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有些累了,她像聊天似的问我:“你课余时间喜欢做什么?”
“写同人文。”
她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你写哪些同人文?”
我打开Lofter、晋江和电脑文件夹,列举出一些。“这些都是用中文写的,而且同人文多少有些非主流,不能写进主文书吧?”
“谁说不能!”她笑着反驳我,“这是个很大的亮点。”
一语点醒了我。
写文书时,很多人都在追求主流,主流的爱好、主流价值观、主流的梦想,最后都只是随波逐流。传统教育中,我们都习惯把自己小众的一面隐藏起来。以至于当老师问我写同人文的动力时,我觉得惊异。从小无数人向我强调为什么不要费时间写同人文,从没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拿起笔。我没想到第一个这样问的,是和我只有一面之缘的老师。
我一边想着如何回答,一边给她发了我写的球星的同人文。我原本想我爸作为球迷都懒得看我写的文,何况老师不懂球,估计也就扫几眼吧。
但她却点开我的文章,一字一字地看了起来。她盯着电脑屏,我在对面望着她。长达几分钟的静默,看着老师认真阅读、有所思考感悟的样子,刚才的问题在我脑海里慢慢有了答案。
为什么而写作?当数百球迷在我这篇文下评论“爷青结”时,写作是为有共同经历的人发声;当老师在耐心阅读时,我发觉了第二层意义:写作是为跨越爱好、年龄,甚至地域、种族的交流和理解。
这是写作的意义,也是教育的意义。
最终她抬起头:“这篇同人文写的很好,尽管我不看球,却觉得很感动。” 我没告诉老师,我也被她深深地触动了——这是一个愿意并努力走入学生内心的老师。
几天后,看着老师修改后定稿的主文书,我才领悟,这世上没有非常完美的文书,正如没有完美的人。但正因为老师善于捕捉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才造就了3小时那么多独特的文书。
事实证明,纽大招生官也爱这份独特。
从去年12月ED校的“Thank you”到2月17日ED2纽大的“Congratulation!”,我没有坐以待毙,也因此翻盘上岸。尽管有很理想的GPA,但105+的托福分让我始终在标化上处于劣势。在学校老师劝我降低目标校时,3小时老师却说105+绝对够了。我想这种底气是源于老师肯逐字逐句品鉴学生的课余作品,并从中体悟学生的细微特质。
总有人认为低分高录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在3小时机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109分录了布朗,106分录了范德堡,甚至98分录了纽大。两三个数字组成的分数太过片面,招生官看中的是文书里被认真描绘出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