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吗?”
在整个过去的申请季,N同学一共问了我XX次这个问题。
这个句式常常使我沉思,“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存在?在位?在做某事?……
第一次见到N同学,是在他10年级的暑假。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公司的他,看上去颇为不屑。面对我们几位老师抛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极其简练,无限接近是与否。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他有两个很好用的策略:装作没听清,要求再听一遍问题;讲他想讲的,绕开问题本身,然后提出他想问的问题。
因此,我有一个预判,文书素材挖掘可能会很难进展。但同时,我又很佩服他与人周旋的聪明:阴晴转换的节奏非常精准,就在你以为他接下来抛出的问题会冷冻现场的气氛时,他却突然又恢复了谦逊友好。
再次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时隔一年之后,这期间他问过我英语语法作业怎么做,中文句子如何翻译成三种形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绝不是菜鸟问题,有着相当的难度等级。我内心暗暗对他的聪明升起一种敬佩:这是在变相考察我的业务能力呢。
两次文书面谈,更让我再一次意识到他当时的不屑的确非常站得住脚。他是篮球校队五年来唯一的亚洲队员;他把瑜伽这种运动加入了篮球训练以提升耐力;他跟同学合伙倒卖潮牌球鞋收益颇丰;他在国营旅行社实习期间给其陈旧的市场策略提出了联动KOL的改革方案……除此之外,即便是在看上去跟商业没有什么关系的社团活动里,他也注入了商业思维。比如,作为学校亚洲美食社团的成员,他提出了“承接学校师生外卖订单”的想法,帮助社团创收。
N同学着实定义了“在”。我想,对于他来说,“在”意味着在原有存在基础上的自我塑造、自我成就,使“在”拥有了意义。
当他接连因为篮球训练摔断了腿、手部骨折的时候,依然不忘语音连线我询问文书应该怎么写,并且用录音转文字软件按时交稿的时候,我对他关于我在不在的问题有了答案:我在,且我会用由我自己选择的行动来决定我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