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高二时的我在纽大ed1放榜的当天,看着满屏的紫色和激动的话语,既羡慕又充满憧憬地悄悄在微博里留下了仅自己可见的一句:I hope I belong to there. 我希望我最终归属于那片纽大的紫海。
而一年后的我,在读到“On behalf of……”开头的那封admission letter时,觉得一切真实又不真实,我的申请季竟然就这样在没有一封拒信到来之前以最美好的样貌结束了。
我最喜欢的词语叫“触底反弹”,我总是用它来形容我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就像是某种定律,每一次的幸运都毫无征兆。但这一次的申请季,遇到三小时,是我幸运中的一半。
我是个无法准确形容自己的人,每次面对学校发来的问卷中“用三个词形容你自己”这类问题时,我始终不能找到最确切的答案,我认为自己太多样,好像每一面的特质都有,面对众多的学校,我更不知道展示哪一个我才会让人眼前一亮。
可以说,和三小时的第一次交谈,不仅是为了选择合适的留学中介,更是为了找到别人眼中真实的,最吸引人的我。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有一处无法忽视的缺点——讨厌与人合作。无论是高二时初次的商学市场调研project,还是后来作为我精彩课外活动一部分的新闻传媒夏令营,我都宁愿自己一个人负责所有任务,总是担心交给别人的工作无法如同我期望中那样圆满完成,我总在纠结,这是否是因为我过度自信,不能欣赏别人的工作成果。
在文书珮珮老师的强烈“逼问”之下,我仔细地讲述了在新加坡的传媒活动中,我是如何为与我同组的组员无所事事,采访、记录、拍摄一无所成感到焦头烂额,又是如何对所谓“传媒专业”的组员剪辑出的与我期望中相差甚远的新闻报道成品深感遗憾,想着如果交由我负责全部的任务,最终成果绝不会仅仅如此。
话音刚落我就后悔了,担心老师会把我理解成一个盲目自信而又充满攻击性的女生。但一切都是我多虑了,珮珮老师显然被我的这一段故事所吸引了,她又通过几个问题深入挖掘我的想法,在这个我曾不愿过多提及的经历中寻找着我的闪光点。
“One must stand out to be the ‘nuisance’ in teamwork.” 这句话是我申请纽大时一篇小文书文书的开头。这也就是我对于自己的评价,也许我无数次的在合作中成为了那个甚至连自己都有点讨厌的人,但也正因如此,我是一个团队、一个任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小时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篇漂亮的文书,更是一个对于“我”准确的、闪亮的定义。
在3小时遇到的幸运,不止文书。
在高三上学期,一次又一次托福的失败经历让我一下子跌入谷底,每天焦头烂额,而蒙蒙老师专业的申请经验则是我坚实的后盾。可以说,整个申请季,除了成绩,没有什么需要我亲自操心的。是这里,给了我安心前进的动力。
我的故事,也许只是万千申请人之中平平无奇的一个,但每一个遇到三小时的同学,都是无比幸运的。